为了提高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临床实践能力,帮助医学生尽早做好医学职业生涯规划,临床医学专业利用三学期由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澳门新葡游戏网)牵头开设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2023年6月28日-7月8日,我院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涵盖八年制、5+3一体化和五年制)共362名学生参加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学习。
课程历时两周,分为理论教学、技能操作、临床见习、课程讨论四部分。在课程实践环节,医学生们迈出课堂,走近临床,在手术室、病床前体验医疗工作的真实过程。
(图一)
(同学们在学习无菌操作)
临床科室见习经历,让同学们走进医院的运行体制里,深入到医患沟通的情境中。同学们站在临床医生的身侧,模仿着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同学们靠近患者病榻的边沿,体会着患者的痛苦与不易,各种油然而生的感悟不断激荡着医学生的心灵。以下是在临床各专业同学的见习感悟中收集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图二)
(同学们在手术室学习)
我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了为医者的责任:
“行这一遭,从医学生的角度来观察医院,我看见来来往往的都将是未来的责任。形形色色的是不同的人和病症,一样不变的是大家积极治疗的心和拥抱生活的态度:有时候,那股油然而起的就是敬佩之心和一种使命感。治病救人是本职,关注心理和社会是能力。两相结合,是我们行医者之路。”
我在沟通中学到了课本上所不能传达的人文关怀:
“当给病人治病时,医生就是医生,是应用专业知识,解决患者病痛的职业群体。当给病人问诊和沟通时又是一个普通的‘人’,是和病人一样的不分高低的人,彼此之间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给病人开处方和检查时,医生既是医生又是普通的人,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还要考虑到作为一个普通人或者是一个来自外地家庭经济十分不好的人所能承受的负担。”
我在ICU里洞察生死边缘的温情:
“ICU里的病人处在生命形式的模糊地带,医生既要遵循积极救治的基本医疗原则,同时饱受人为改变病人自然死亡进程、低质量延长生命的争议。”
“ICU并不代表着完全的悲苦,这是一个在压力中寻找春天的科室,是一个在乐观中继续前进的科室。”
我在医患间寻找弥合的方法:
“当然,太强的共情能力只会给医生本身带来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影响诊治,所以需要理性的思维在情感为之颤动时稳住心弦,在救死扶伤的路上,将共情能力和理性思维更好的结合,成为患者眼里满满安全感的白衣守护者。”
我在医疗现代化的洪流中思考科技与医疗的关系
医生的治疗手段更为先进,但这些进步也成了医生与病人间无形的隔阂,是不是有一天科技代替了人类医生,病床边只有冷冰冰的机器?郎景和院士,给出了答案:“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帮助我们,但是我们认为一个医生要永远走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面对面,这样你才能对病人说,我是你的医生,你是我的病人,这是尊重与负责。”任何时候,我们使用的任何的医疗设备都不应是设备和技术的炫耀,医生永远不能忘记医学的本源,抛下内心的善,失去人性的温暖,让科学技术给人道主义判死刑。
我在这段历程中坚定了自己的职业信仰:
“医者在途,不忘初心。现在的我们只是完成了从一名普通百姓到医学生的转变,离‘医生’这个称谓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希望我可以在医学院里继续磨练自己,积累经验,不忘初心,在成为医者的路途中一路向前!”
(图三)
(同学们在课程讨论环节设计的主题海报—“我心目中的好医生”和“成为好医生需具备的素养和规划”)
(图四)
(同学们在课程讨论环节设计的主题海报—“临床见闻”和“如何看待医疗纠纷”)
此次课程在两周的教学时间内,内容安排充实,形式多样。今年的课程在往年的课程基础上,更注重加强学生的无菌意识和沟通能力,加入了完善的无菌操作技能培训和标准化病人问诊互动。在课程教学效果反馈方面,以小组座谈见闻、海报分享等有趣的互动形式,协助同学们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规划。课堂之外,临床见习带教老师充分展现了身为医疗工作者具有的专业诊疗技术和职业道德风范,给同学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同时,医学部副部长董卫国教授也为参加此次课程的临床医学五年制的转专业学生带来了惊喜,通过赠书《医学生导学》,鼓励同学们尽快转变角色,顺利投入医学专业学习。
(图五)
(课程前后同学们关于医学职业认知调查的雷达图对比)
谈及开展这次课程的感受,课程负责人张德玲老师感慨万千。看着同学们带着自信、期盼、任务去医院见习,虽然辛苦,但收获是满满当当的:既增长了临床见识,更是深刻感受到“敬佑生命、心中有爱”的医学人文情怀。同时,她认为此次课程显著提升了同学们的医学职业认同感,增强了“救死扶伤、维护健康”的医者责任感与使命感,有效促动同学们尽早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为早日成长为卓越的健康守护者而勤奋学习。最后她对在这次课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见习队长、组长们,以及高度自律的同学们表示感谢,他们是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展望未来,她希望这个仅有2周时间的课程,能作为一个从课堂理论到临床实践的契机,在同学们之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起到长远促动作用。
(文字记者:沈颖 占宇 图片来源:张德玲 审稿: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