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让我体内曾经旺盛的生命力再次闪耀,将知识和力量传递给你们,让生命的奇迹,不断延续。——《致医学生》
一个技艺精湛的医生,离不开基础解剖知识的记忆、基本解剖操作的训练,更离不开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近日,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结束了人体结构学课程,和陪伴他们一年的“大体老师”正式告别。带着巨大的敬畏和力量与这些无言良师依依惜别,再一次回顾曾经的点点滴滴。
“大体老师”感恩致敬仪式开启解剖实践操作教学的大门
首次医学生人体解剖实践操作课均以“感恩大体老师”为主题,举行时长约30分钟的致敬仪式,由澳门新葡游戏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人体结构学》课程教师主导,武汉大学医学生学术交流协会(WHUMSA)配合。仪式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以多媒体的形式讲解遗体捐赠的基本知识、理念和意义,分享遗体捐赠者及其家属的故事;二是对“大体老师”的默哀仪式,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感恩之情和敬畏之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悟转化为实际行为,让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仪式感,获得全新的体验和认知。
组织学生参与武汉市红十字会举办的遗体捐献者纪念日活动
2021年3月26日,课程教师带领部分学生至武汉市石门峰文化名人园参与红十字会举办的遗体捐赠者纪念日活动。一是集体向武汉市遗体捐赠者纪念碑鲜花,组织集体默哀;二是现场宣讲遗体捐赠有关流程及相关知识;三是向广大群众进行遗体捐赠的宣传,普及知识。借助这些公益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大体老师”的真诚无私,加强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进而增强对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
致“大体老师”的一封信,告别无言良师
结束人体结构学课程,告别“大体老师”。同学们将自己的感激和敬畏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有诗歌,有图画,有回忆,有展望……有学生回忆第一次时的紧张“手一直在抖”;有学生觉得自己一直在“大体老师”身上小心翼翼地“寻宝”,从外到里进行探索,但一不留神或者心急就会破坏“宝藏”,表达深深的歉意。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这些未来医师一直感悟着“大体老师”对他们进行的医学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
这一系列活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已经组织了二十余年,成为一批又一批医学生跨入医学大门后最为重要的第一课。今年,为了响应教育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号召,打造“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课程思政典型”,在课程原有特色基础之上,系室依托武汉大学三全育人项目支持,在项目负责人田宗文副教授以及全体系室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深度融合人体解剖学科特色,在课程实施中通过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向学生传达“大爱无声,生生不息”的核心理念,从“人和生命”的角度诠释“大体老师”生命的特殊存在方式和意义,通过课内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对“大体老师”的感激、敬畏和尊重,了解“大爱无声”的崇高和伟大,进而外延出对医疗事业的敬畏之心,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同时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将其转变为自身的学习动力,形成“感恩社会,肩负责任”的道德情操。
(通讯员:何柳 潘勤 审稿:田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