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武汉大学“读懂中国”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为进一步走进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等“五老”,学院继续组建“寻访医学校友”实践队。队员们以访谈的形式与刘先洲、周兰仙、邬青云等三位前辈进行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光荣事迹,感悟他们的家国情怀。
回望来路,擘画蓝图——拜访刘先洲教授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成员李欣怡、沈颖、吕程果、宁志芸、刘凡琪、陈子君、戴弋力、周潞嘉前往武汉大学医学部离退休办公室会议厅,拜访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退休教授——刘先洲老师。
(刘先洲教授)
刘先洲,男,医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51年出生,1975年毕业于原湖北医学院(现为武汉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同年留校任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师;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艰难梭菌生物学。曾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微生物与免疫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湖北省微生物学分会理事,湖北省及武汉市预防医学会委员等职。
(刘先洲教授讲述艰难岁月的成才路)
刘先洲教授讲述了他的医学“敲门砖”。中学毕业后,他在生产大队的推荐下加入了合作医疗培养的赤脚医生队伍,跟着卫生所的老医生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扎针、用药等治病救人的经验,带着医药箱跟随老医生到公社卫生所、医务室治病救人。在湖北医学院完成理论学习之后,他进入湖北医学院开放办学试点班进行临床医学实践,从鄂州县医院到公社卫生所、卫生院,从管床、汇报病例到腰穿、采血,在亲身实践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研究生毕业后,他克服重重困难,开展艰难梭菌的研究,在一次次的反复试错中,完成了对艰难梭菌的免疫学测定。他对医学生后辈们提出殷切期望:“以我的医学发展道路为鉴,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背景,也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走向科研的道路并不容易,坚守初心,把握耐心,稳扎稳打,方达彼岸。”
(刘先洲教授与采访学生合影)
赤忱之心,奉献时代——拜访周兰仙教授
7月14日下午,实践队成员宁正昊、段琳杉、孙树楠、陈亮、叶世晖、李馨怡等人在相同的地方拜访了周兰仙教授。
(拜访周兰仙教授)
周兰仙,女,教授,研究生导师,生于1931年。1954年考入湖北医学院(现为武汉大学医学部)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教期间参与各种层次的解剖学教材的编写,发表论文30余篇,1998年2月《大鼠脑干至前脑三种肽能神经元通路的研究》茯得省科学技术进步重大贡献者三等奖。退休后,担任学院督导近十年,教学支部书记及党总支支委约七年余。年轻时期加入抗美援朝的大军,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周兰仙教授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回国在北京拍摄的全身像)
抗美援朝时期,周兰仙教授曾三次向部队请缨,主动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医疗服务队。在战地医院里,她用乙醚加纱布,一滴一滴地对需要手术的战士进行麻醉。她曾拒绝手术医生提出的快速深麻醉方法,坚定地说:“士兵没有死在战场上,更不能死在我们手里”。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她用行动诠释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在任教时期,大部分学生对于年轻教师抱有偏见,认为他们资历尚浅,缺乏真才实学。她深谙学生们的想法,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授课。一次,某位学生在蝶骨标本上打洞让她解释,教授当时已经察觉到了学生不成熟的做法,但她先对学生说:“不确定,我回家查书后第二天告诉你。”第二天,她找到那位学生,说明了蝶骨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孔洞结构。事后,同学也向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她勉励同学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要有同情心,多为病人着想;要动脑筋解决问题,不能投机取巧;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周兰仙教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周兰仙教授和实践队员合影)
忠党敬业,一心为民——拜访邬青云老师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成员李善坤、马翔、赖雪祺、胡新宇、李昶、孙稼轩、周喆、张艺馨拜访邬青云老师。
(邬青云老师)
邬青云,女,1935年出生,于195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前任湖北医学院(现为武汉大学医学部)团委书记,后调任湖北医科大学二系(现为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并工作十余年,之后任湖北医科大学实验中心主任(副处级)直至1990年退休。
(访谈现场)
作为一名在党69年的老党员,几十年来,从团组织工作到教育管理工作,邬青云老师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竭尽所能将工作做好。她谈到:“作为党员就不能考虑自己个人的利益,必须要服从党的需要,从党的利益出发,要尽心尽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她追忆到1954年的长江流域防汛工作,当时她尚未正式入党,但19岁的她听说洪灾来袭,二话不说就冲锋在前。女同志不能到防汛第一线,她就在前线后方投入到服务工作中,尽心尽力地料理前线战士和灾民的日常生活。谈及医学教育,她强调,医学生一定要夯实基础、注重实践,提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在医疗技术日愈完善成熟、诊疗手段丰富多样的现代社会,更要扎实提升“视触叩听”等临床诊疗知识技能,练就出区别于冰冷的诊疗仪器设备、能够独立诊治患者的“真”本领。她告诫同学们,要注重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保持健康的身体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邬青云老师与实践队队员合影)
风雨造就非凡,岁月沉淀故事。今天,武汉大学医学学科走过了81年的发展建设。81年的风雨兼程,铸就了医学教育的坚实基石;81年的努力拼搏,谱写了医学研究的壮丽篇章;81载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医学前辈的砥砺前行。通过此次与三位老同志的近距离交流,同学们共同重温了他们的成长历程,更学习了前辈们刻苦求学的态度与严谨踏实的科研精神,未来牢记前辈们的殷殷嘱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撰稿:赵成毅 宁正昊 李善坤 王茜铖 张熊媛 赖雪琪 沈颖 段琳杉
摄影:叶世晖 刘凡琪 孙树楠 孙稼轩 李昶
审稿:金晓庆